前有17岁的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因母亲责备跳桥,后有14岁的少年,在中学校园因母亲羞辱跳楼。
在全网谴责涉事母亲的同时,我们需要面对以下事实:
谴责没用,帮助才有用
怀胎十月,含辛茹苦养大一个孩子,没人想要他中途退场,尤其是母亲。
90%以上的家庭,为孩子付出最多的人是母亲,对孩子期待最高的也是母亲。高支持、高付出、高期待,这是人之常情。
孩子出事,最悲伤难抑的还是母亲,那个她愿意倾命相托的孩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
与其事后谴责,不如事前嘱托。
作为母亲,在育儿过程中,必须牢记:
在孩子成长中,出现撒谎、打架、偷钱、早恋、顶嘴、成绩不佳、甚至中途退学都是可能的。重要的不是期待这些不要发生,而是如果发生了该如何面对。
作为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必须明白:
父亲不仅是一个称谓,而是陪伴孩子成长中,能够给予妻子支持、给予孩子鼓励,尤其是妻子和孩子遭遇困境时的“在场”这样有血有肉的存在。
作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懂得:
父母也是凡人,他们会犯错,也会情绪崩溃。他们对你的怒气,并非完全在于你,而是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失望和自身成长中未痊愈的创伤,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
作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承担:
孩子在学校犯错,原则上在学校处理,可以告知家长,也请考虑到家长与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还是“育人”的重要场所。
作为社会人,在生活过程中,必须清醒:
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是看客,在自己的故事里是主角。我们对自己角色的倾情演绎,对他人的友善,可以对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尤其是未成年人。
尊严重要,生命更重要
少年时期,把尊严看得大于一切。为了尊严,可以连命都不要。听上去唯美、极端、有个性。事实上,“不要命”并不光荣,也不值得提倡。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生命的价值首先在于活着,其次是动用所有内在的勇气、不甘、热情,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在此过程中,还要学会适当的妥协 。
自绝生命,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演一出悲剧,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最终成为一件毫无价值的事。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将面对这样的课题:拿什么维护你,我的尊严?
你不学无术、打架斗殴、浑浑噩噩,自然无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你自己都维护不了的尊严,别人也给不了你,无论家长还是老师。
父母和老师伤了你的尊严,过后还可能向你道歉,你也可以借此矫情一下,发发火或撒撒娇。
社会把你的尊严践踏在地再踩上几脚,都不会打个招呼。当你灰头土脸躺在地上,捡着一地破碎的尊严,都不知道该冲谁发火。
所以,当感觉尊严被伤害,重要的不是“别人会怎么看我?”,而是“我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那颗知耻而后勇的心会引领你走出困境,找到维护尊严的路径。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据说,稻盛和夫读到这句话时,正是少年,正是生命受到威胁、惶恐不安之时,此后这句话就”种”在了他的心里,直到生根发芽,成长为一颗菩提树。
也把这句话送给少年以及曾经少年的你。
自我教育,重于教育孩子
孩子到了十几岁,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能力基本算到了尽头。你曾经用过的惩罚吼叫、威逼利诱、表扬点赞、物质奖励,统统发挥不了功效。
这个时候,与其对孩子做些什么,不如学习“不做什么”。孔子说,无为而治。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可能“无为”胜过“有为”。
不负责任的家人,“无为”比“有为”容易,因为他们一向都是放养式管理。孩子最终的人生走向,一靠自己悟性,二靠上帝旨意。
难的是,负责任的家长,如何做到“无为”。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而是在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如何做到“少责备、少指挥、少要求,”“多倾听、多观察、多陪伴。”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父母能够影响他们的唯一支点是,你与孩子的关系。
关系牢固,孩子觉得你值得信赖,能够与你推心置腹,你可能对他的行为产生些许影响,否则,不仅起不到好的引导,反而引发逆反心理。
没有几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爱不仅是主观的愿望,还是重要的能力,
不仅是本能,还是智慧的表达。
为人父母都想孩子成人成才,超过自己。
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有他自己内在的节奏与成长规律,
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这一程,我们与孩子共同度过的时光,丰盈了我们的生命,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已经足够。
余下的,该孩子的交给孩子,该时间的交给时间,该命运的交给命运。
多些时间给自己,自我学习、自我成长。
成都青少年心理咨询可以选择成都中童儿童康复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坐诊,专业化评估体系,采用家庭心理干预、绘画治疗、音乐治疗、沙盘游戏等全方位进行康复。
我院“院长门诊”正式开诊,留美博士,华西专家坐诊,名额有限。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康复训练】【早期干预】【咨询儿童健康问题】等,可以点击(快速问诊)